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努力提高教育贡献度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1-10-12浏览次数:72

  近年来,省教育厅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努力提高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和对人才强省建设的贡献度,教育服务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基础能力明显提高。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十一五”期间,高校围绕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增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包括我省振兴发展的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大产业相关专业,以及我省加快发展的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服务等相关专业。今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理工科及应用型专业招生计划所占比重,本科达56.5%,高职高专达65.2%,过去以“师、医、农”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力避高校办学定位趋同、特色不够鲜明、与社会联系不紧等问题,我们主动谋划,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总体思路,引导高校立足地方、面向市场、开门办学,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开展了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构建有安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教育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一五”我省高校共培养毕业生125余万人,职业教育全面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及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共为培养了100多万名技能型人才,培训了500余万名城乡劳动者。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高地的作用,积极服务安徽的自主创新建设。2010年底,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4929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2.8%;高校拥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50余人,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高校创新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省教育厅突出理念创新,确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在全省高校建成3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0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8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46个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计划”。
    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省教育厅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高校优秀人才和企业、市县合作牵线搭桥,获得显著效益。先后组织高校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共派出358人)、组织开展教授博士企业行、“产学研合作论坛”等活动,为企业提供贴近式智力服务和有针对性技术支持,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培养了一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有效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十一五”以来牵头主办12次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先后组织50余所高校、2000多名专家教授,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一线服务,与20余个市县、700余家企业对接,签约项目2400余项,落实研发经费6亿多元,一大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发挥优势,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着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如安徽大学等倾力为徽州文化研究与保护做贡献,努力打造安徽文化名片。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依托优势学科,瞄准所在市的动漫产业发展升级,合作建立动漫创意与实现研发基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