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逐步拓宽“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辅导员队伍发展格局,全力推动辅导员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迈进。
坚持制度建设强机制
学校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校院协同联动”的立体化工作机制,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人才队伍建设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辅导员队伍内涵式发展。成立由校党委副书记牵头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出台《黄山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修订)》《黄山学院辅导员考核办法(修订)》《黄山学院兼职辅导员管理办法(试行)》等多项制度文件,构建起涵盖岗位职责、考核评价、职业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建立“学生工作例会+辅导员月例会”双轨研判机制,狠抓“九项日常工作制度”,编印《辅导员工作实务手册》,进一步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坚持队伍建设强根基
学校始终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入口关”,创新“三三三”选聘机制,即坚持政治标准、师德师风、育人能力“三个首位”,综合考察政治素养、职业能力、学历背景等“三类要素”,通过笔试、面试、心理测试“三轮筛选”,2020年以来,择优选拔专职辅导员44人,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队伍结构,现有专兼职辅导员100人,其中专职辅导员89人,严格按师生比1:200配齐专职辅导员。试行思想政治教育班主任,充实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坚持精准培育强素质
学校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采取岗前、日常、专题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校内外培训;根据入职年限、岗位类型和工作重点,开展就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质培训;每两年举办一次校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近年来,学校辅导员在安徽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安徽省心理健康教师基本功大赛、高校教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培训的显著成效。学校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究,设立专项经费、专项课题,每年举办“辅导员论坛”征集优秀工作案例和论文并加强交流研讨,构建“在工作中加强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近五年共设立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心理育人项目等科研课题138项,征集遴选优秀辅导员工作案例及研究论文235个。
坚持职业发展增动能
畅通发展路径,激发职业活力。学校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完善思政序列职称评定条件,突出辅导员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目前,学校专职辅导员中已有2人获评正高职称,9人获评副高职称,36人获评中级职称。学校将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来源,设置科级辅导员岗位,完善职业发展路径,目前正科级18人,副科级15人。拓宽发展空间,规划职业蓝图。支持辅导员在职深造,目前有博士学位4人,在读3人。选派优秀辅导员赴基层挂职锻炼2人,为辅导员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坚持考核激励强保障
强化目标考核,激发工作热情。学校坚持多维度考核,通过学生、学院、学工部和学校四方评价,综合考量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和实效,确保考核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创新激励措施,彰显人文关怀,学校科学设置岗位津贴发放方式,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进行分档发放,充分发挥岗位津贴的激励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实施“十佳辅导员”评选,已评选表彰四届共36人专兼职辅导员,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激发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改革创新,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辅导员队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撰稿:吴宁宁;摄影:学生处;责任编辑:汪月红;审核:王佩玲)